欢迎进入平顶山市石龙区人民政府!

石龙区统计公报(2017年)

  • 发文字号
  • 索引号
  • 11410404MB0Q071344/2019-00001
  • 发布日期
  • 2019-06-10
  • 主题分类
  • 统计信息
  • 体裁分类
  • 服务对象
  • 全社会
来源:石龙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:2019-06-10 浏览次数:

2017是石龙区在逆境中积极进取、综合施策加快转型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。面对经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,石龙区委、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重要决策部署,团结带领全区人民,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区目标,坚持“三化”道路、“三区”协同发展,全力打基础、扩总量、增后劲,持续调结构、优环境、惠民生,攻坚克难,千方百计稳增长、保态势,促使经济社会总体稳步发展。

一、综合

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5489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.8%,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835万元,同比增长3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65149万元,同比增长7.9%,其中,工业增加值345026万元,同比增长8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5505万元,同比增长7.5%。

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2521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。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%和99%以上,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,实现城乡医保“二保合一”。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
二、农业

突出“三农”工作,持续促进增收增效。201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9992万元,同比增长14.9%。其中:农业总产值1831万元,同比增长4%,牧业总产值5521万元,同比增长20.5%全年共发放各类直补资金249万元,成功解决了张庄、楝树店等7个村安全饮水及升级改造工程,解决农村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。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,发展农业龙头企业,带动周边农民创业致富,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,促进农民增收。

三、工业

按照“一区一主业”集群发展计划,加大煤化工产业集群培育力度,以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为升级方向,综合利用承接转移、延伸链条、技术改造等手段,鼓励焦化、建材和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建成中鸿炼化产品深加工、大有年产300万吨洁净型煤、铭源化工环保染料等项目,成立专项推进建设组全力推动瑞平200万吨骨料线、东鑫焦化技改等项目早开工、快建设、早见效。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完成127.6亿元,同比增长21.2%,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.6亿元,同比增长21.3%;工业增加值完成34.5亿元,同比增长8.6%,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.3亿元,同比增长8.9%。
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今年以来,区委、区政府以招商选资、项目建设为抓手,突出投资带动作用,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整体实力。进一步完善项目调度、督导等推进机制,大力推进亿元以上项目平顶山绿巨人能源有限公司的建设步伐,促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增长,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地完成。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26249万元,同比增长15%。加大了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,实施了2个总投资2993万元的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项目、谋划实施了省道520郏汝线石龙区段改建、石龙河综合治理及文旅开发2个PPP项目。

五、人民生活

突出以人为本,全面保障民本民生。201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225万元,同比增长11.4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0元,增长9.1%;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3元,增长8.2%。

石龙区委、区政府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,筹措资金1300余万元解决了改制企业拖欠职工养老金等多年遗留问题。全面落实城乡低保、五保供养、救灾救济、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措施,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010万元。加大教育投入,发放“两免一补”资金449万元,实施了13所校舍升级改造,办学条件明显改善。扎实推进一村一警建设,治安网络布警、集群巡逻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,公安执法满意度、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省、市前列。

六、财政

财政收支严管严控,刚性需求基本保障。2017年石龙区财政面对内生动力不足,刚性支出需求不断增多的现状,通过强化税收征管、大力压缩一般开支等多项措施,基本保障刚性需求。全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399万元,同比增长8%,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52789万元,同比下降2.6%。

2017年石龙区经济、社会各项事业基本稳步发展,较好地处理了宏观经济变革给我区经济、社会建设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,保持了经济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一年来,区委、区政府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,坚持科学发展观,把经济发展作为永恒的主题。在取得成绩的同时,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:经济总量不大、结构不优、产业支撑不强,调整产业结构、转换增长动能、实现转型升级任重道远;财政增收困难,刚性支出逐年增加,收支矛盾突出,财政运转举步维艰;转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,空间资源环境方面的硬约束不断加剧;城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,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。这些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,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逐步解决。